史蒂文‧強森(Steven Johnson)著,劉燕芬譯,創意從何而來,台北:大塊文化,2011。譯自: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The National History of Innovation
作者一開始從珊瑚礁生態系說明創新空間,並介紹達爾文悖論(Darwin's Paradox),所謂達爾文悖論是指:這麼多不同的生態型態,佔據這麼多的生態席位(ecological niche),卻居住在原本養分極少的水域裡,實在不可思議。除了珊瑚礁的自然領域外,作者也以城市與全球資訊網2的人文領域為例子,探究這兩者的創新空間。這些故事引發讀者的好奇心,因此閱讀起來不會枯燥無趣,每一章也充滿著很多小故事,很容易進入作者的思想中理解他的創新模式。
以下是作者提出的7大創新模式:
- 比鄰的可能性─人們需要更多工具,以探索更多邊界
- 液態網絡─點子喜歡能流動、碰撞、彼此連結的環境
- 緩慢的預感─點子需要養分和時間,才能完整成形
- 機緣巧合─結合幸運與智慧,發現原本沒有特別探究的事物
- 生成性錯誤─從錯誤中汲取養分,雜訊讓人變得更有創意
- 功能變異─借助其他領域的點子,產生意料之外的新用途
- 堆疊平台─其他使用者能在前人建立的結構性基礎上,創造新作品
為何第四象限成為當代主要的創意引擎,原因是資源共享、共同協作的環境有利於好點子的產生。作者在書中也提到湯瑪斯‧傑佛遜的一段話 :「從我這接收到一個點子的人在接受指令時,並不會使我的縮減;就像他拿一根蠟燭趨近我的燭芯點火時,他取得火光,部不會使我變暗。p. 188」
作者給此書論點濃縮的一句箴言:連結點子會比保護他們更有收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