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搜尋此網誌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Design Patterns 2nd 物件導向設計模式 2讀

書不怕被多翻閱幾次,每次閱讀總會有不同的收穫!拿起身旁的「物件導向設計模式」這本書,兩年前(2009)對於設計模式非常有興趣,不過看完沒有多少體悟,經過兩年的軟體開發經歷,現在對於設計模式有不同的心得感想。

設計模式(Design Patterns)開宗明義指出:「設計物件導向軟體很難,設計可再利用(reusable)的物件導向軟體更難。(Designing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is hard, and designing reusabl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is even harder.)」設計模式的目的與意義就是解決這個設計問題,由四人幫(Gang of Four, GoF)將物件導向設計的成功經驗整理成為「設計模式」,藉由設計模式將成功的設計與架構更容易可再被利用,讓設計師更快設計出正確的軟體,讓新的系統開發者更容易進入狀況。

Erich Gamma, Richard Helm, Ralph Johnson, John Vlissides著(所稱「四人幫」),葉秉哲譯,物件導向設計模式:可再利用物件導向軟體之要素,台北:台灣培生教育,2001。譯自:Design Patterns: Elements of resuabl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設計模式」一詞源於美國建築理論學家─克里斯多福‧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他解釋:

每一則模式都在描述某種一再出現的問題,並描述解決方案的核心,讓你能據以變化出各種招式,解決上萬個類似的問題。
Each pattern describes a problem which occurs over and over again in our environment, and then describes the core of the solution to that problem, in such a way that you can use this solution a million times over, without ever doing it the same way twice.

物件導向的設計模式由四人幫提出3大類(依據目的劃分)共23種設計模式,由他們對設計模式命名與編纂(ㄗㄨㄢˇ)成型錄。

 X目的
生成模式
(Creational Patterns)
結構模式
(Structural Patterns)
行為模式
(Behavioral Patterns)
範疇類別 工廠方法模式
(Factory Method)
轉接器模式
(Adapter)
解譯器模式
(Interpreter)
範本方法模式
(Template Method)
物件 抽象工廠模式
(Abstract Factory)
建造者模式
(Builder)
原型模式
(Prototype)
獨體模式
(Singleton)
轉接器模式
(Adapter)
橋接模式
(Bridge)
組合模式
(Composite)
裝飾模式
(Decorator)
外觀模式
(Façade)
享元模式
(Flyweight )
代理模式
(Proxy)
職責鏈模式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命令模式
(Command)
迭代器模式
(Iterator)
仲介者模式
(Mediator)
備忘錄模式
(Memento)
觀察者模式
(Observer)
狀態模式
(State)
策略模式
(Strategy)
訪問者模式
(Visitor)

由上表可以看到設計模式使用的範疇分為兩類,一是類別,另一是物件。類別模式處理類別與子類別之間的設計方式,在程式編譯期間(compile-time)就已經決定,屬於靜態關係。而物件模式則是處理物件之間的設計方式, 在程式執行期間(run-time)才運作,屬於動態關係。

有關物件導向設計模式必須慢慢仔細品嚐,才能發覺其中設計的精神!

###
延伸閱讀
物件導向設計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